中国人的热情与美食的温暖
——兰州理工大学 徐妍
来到中国后,我发现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风景,更让我感动的是人们的热情。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,还是宁静的小镇,我总能遇到愿意伸出援手的人。他们的善意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,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贵州:山水间的温暖
去年暑假,我去了贵州旅行。那里的山水如画,但最让我难忘的是当地人的淳朴。有一天在贵阳,我的手机没电了,找不到回酒店的路。正当我不知所措时,一位老奶奶主动过来帮忙。虽然她不会说英语,但很耐心地用手势告诉我方向。最后,她干脆带着我走了一段路,直到我能认出方向。临走时,她还从布袋里拿出一个青色的糕点给我,说这是清明粑,是当地的传统小吃。后来我才知道,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人们会做这种糕点来纪念祖先,而老奶奶的善意,也让我感受到中国人"老吾老以及人之老"的文化传承。在贵州的苗寨,我还体验了当地的蜡染工艺。一位苗族阿姨教我如何在布上画图案,她说这些花纹都有特殊的含义,比如蝴蝶象征幸福,鱼代表丰收。这让我想起在博物馆看到的古代织物,原来这些传统技艺已经传承了几千年。虽然我的作品歪歪扭扭,但阿姨一直鼓励我,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,让我深受触动。
还有一次在学校,我的鞋带松了,正赶着去上课。一位不认识的同学主动蹲下来帮我系鞋带。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很感动,也让我想起在博物馆看到的古代陶俑,他们弯腰行礼的样子,和这位同学的动作很像。老师说,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叫做"礼"。
其他文化体验与反思
在这段旅程中,我还参加了不同的活动,比如看龙舞表演,体验了这种传统活动的劳动与喜悦。比较我自己国家的文化,我发现虽然一些传统事件有差异,但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是共通的。
这些热情之人们的善意和传统文化的深厚都让我更加热爱中国。未来,我希望能继续探索中国的文化,并将我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,以便使世界还原更加美好。
兰州:美食与文化的交融
在兰州理工大学,老师们对我们留学生特别照顾。每到春节、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,都会组织我们一起包饺子、写毛笔字。我第一次知道,中国人过春节要贴"福"字,而且还要倒着贴,意思是"福到了"。虽然我的毛笔字写得歪歪扭扭,但老师总是鼓励我,说重要的是体验文化。这些活动让我感受到,传统文化并不是书本上的知识,而是活生生的生活。兰州的美食也让我印象深刻。每天早上,我都会去学校附近的面馆吃牛肉面。看师傅拉面特别有意思,面团在他手里几下就变成了细细的面条。有一次,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我,兰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,这里的饮食文化融合了很多不同的传统。除了牛肉面,我还喜欢羊肉泡馍,特别是冬天吃上一碗,全身都暖和了。这些美食不仅填饱了我的胃,也让我更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。
在兰州的日子里,我还参观了黄河母亲雕塑和甘肃省博物馆。黄河的壮阔让我震撼,而博物馆里的文物则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踏飞燕的铜像,它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。讲解员告诉我,兰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,这里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。这让我明白,中国的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,而是不断吸收和融合的。
在中国的感悟
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,我遇到了很多热心人。无论是在贵州问路,还是在兰州找公交站,总有人愿意停下来帮助我。他们的善意让我感受到,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,说着不同的语言,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是相通的。
最近我在学《论语》,里面有一句话叫"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"。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——中国人真的很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。这些温暖的经历,让我更加喜欢中国,也让我想把这份善意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文化的传承与未来
在中国,我不仅感受到了人们的热情,还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活力。无论是贵州的蜡染,还是兰州的牛肉面,这些传统技艺和美食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在学校的文化课上,老师告诉我们,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"和而不同",这种包容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。
未来,我希望能够继续探索中国的文化,也希望能将我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的人。我相信,文化的交流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也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。
这两张照片是我自己拍的,展现了贵州和甘肃的美景。
贵州遵义 甘肃阳坝